首页 印象东兴 政务公开 网上办事 公共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聚焦
简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7-09-05 17:30 | 来源:广西东兴 | 字号: 分享到:
 

  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附图:

  十三五规划附图1:东兴市空间区划示意图……………………………………………76

  十三五规划附图2:东兴市城城镇体系分布示意图……………………………………77

  十三五规划附图3:东兴市十大组团分布示意图………………………………………78

  十三五规划附图4:东兴市重点产业园区布局示意图…………………………………79

  十三五规划附图5:东兴市交通规划示意图……………………………………………80

  十三五规划附图6:东兴市旅游规划示意图……………………………………………81

  十三五规划附图7:东兴市现代特色农业布局示意图…………………………………82

  十三五规划附图8:东兴市生态保护示意图……………………………………………83

  十三五规划附图9:东兴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示意图……………………………84

  十三五规划附图10:东兴市重点项目布局示意示意图 ………………………………85

  序 言

  《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要依据东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防城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十三五”时期是全市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纲要》主要规划2016-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发展布局,重点明确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各镇政府、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主动适应新常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采取新作为,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东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两沿”区位优势和“三区”政策优势,全力做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开放合作、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持续增加,13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长两位数,其中全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5.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5.6亿元(下同),年均可比增长12.6%;财政收入从6亿元增加到13.7亿元,年均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3.5亿元增加到116.8亿元,年均增长1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1万元增加到3.4万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0.7万元增加到1.3万元,年均增长13.2%,“两民”收入稳居全区前列。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失业率等24项指标达到小康社会目标值。先后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中国最具竞争力百佳县、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开放合作构建新格局。统筹推进“三区”建设,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下简称东兴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于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跨境经济合作区)中2.06平方公里启动区框架基本搭建,“一桥一楼一馆一厂六路”等项目形成连片开发;边民互市区、东兴口岸区改造工程、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使用;进境种苗(景观树)指定口岸、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等先行先试政策效应初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创造3个“全国第一”和1个“全国第二”,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突破120亿元。加快构建互联互通体系,防东高速公路于2012年建成使用,中越北仑河二桥于2014年开工建设,东兴口岸全面改造升级。深化多方位多领域合作交流,与越南芒街市、韩国全罗南道高兴郡、印尼邦东勿里洞县缔结为国际友城,跨境贸易、旅游、文体、警务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15年招商引资总额是2010年的3.86倍。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从18.0:36.7:45.3调整为18.3:42.3:39.4,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稳步发展,成功创建东兴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可比增长5.5%。冲榄工业园启动建设,江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入园企业和工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工业日益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2.3%,工业化率从30%提高到33.9%。推动一般贸易、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互补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7%,边贸成交额年均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 %;逐步打响“四大组团、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成为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2015年经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609万人次;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业加快发展,2014、2015连续两年以全区第一入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

  名城建设彰显新魅力。坚持规划先行,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获自治区审批,电力、供水、燃气、交通等专项规划完成编制。“三纵四横”主干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9.4%。全面实施“边关民族东盟”风貌改造工程,完成国门口岸改造、东盟大道绿化示范段等6条主干道48个景观提升工程,荣获广西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特等奖、“广西园林城市”称号。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率先在全区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全覆盖,竹山村和北仑河口渔作景观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

  改革创新释放新活力。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73项,审批办理提速90%以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先后实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先照后证登记和“三证合一”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建立东兴开发开放基金引进资金12亿元,通过融资租赁合作方式解决游泳馆、体育馆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由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清理废止92%财税优惠政策,“营改增”扩围顺利推进。边境贸易发展改革有序推进,率先启动实施“三个一”关检合作通关模式,互市区实行指纹无纸化海关申报,边民互助组参与互市贸易试点和互市商品落地加工正式启动。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启动建设防城港市农村金融改革示范村,全面铺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东兴中学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成使用北仑河中学、华侨学校、第三小学等5所学校,加强与名校合作,高考一本上线率从25.3%提高到43.2%。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成功创建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二级甲等医院,镇村一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进入全区先进行列,荣获自治区卫生城市称号。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京族哈节、独弦琴弹奏艺术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江平文化站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站”。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建立农村最低保障制度以及生活困难群众救济机制,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居全区试点县(市、区)第一。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公民民主权益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达100%,创新反走私综合治理机制,边境管控和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发展机遇: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央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自治区全力推进“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防城港市聚焦建设边海经济带,东兴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始终是广西、防城港市开放战略的重点和焦点,政策红利和叠加效应逐步释放。“十二五”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全面激发东兴新的发展活力;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重大项目和特色产业支撑扎实,后续发展空间巨大;“两沿三区”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开放优势和潜在优势正在加快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东兴做好边海文章大有可为,“边”可以充分发挥东兴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以下简称跨境旅游合作区)等平台优势,发展壮大进出口加工、跨境贸易、跨境旅游、跨境金融、跨境电商、跨境文体等六大跨境产业;“海”可以充分利用京族三岛和竹山港等海洋资源,做大做强滨海旅游、海水养殖和海洋渔业等三大海洋产业。

  风险和挑战:全市经济总量小,经济下行压力大,转方式调结构难度大,新的增长点没有形成,区域发展不均衡,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不少,民生改善任务依然繁重,全市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总体要求

  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做大增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防城港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自治区、防城港市以及市委的总体部署,发挥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作用,奋力建设我国沿边开发开放引领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示范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转型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完善体制机制破除发展障碍,重点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推进创新型东兴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在做大增量中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东兴特色产业升级版。

  坚持开放先试发展。充分发挥东兴试验区优势,以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平台,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和先行先试,探索沿边地区创新发展新的经验和模式。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周边地区务实合作,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进与越南等东盟国家互利共赢。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突出主体功能,优化空间结构,统筹东兴沿海、沿边与山区、城市与农村、市内与市外资源要素,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落实“全域”发展要求,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局面。

  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更加突出边关、民族、东盟元素的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特色国门边城。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生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坚持和谐共享发展。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率先实现全市脱贫,振兴东兴教育,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维护边境稳定,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0年,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沿边开发开放引领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示范区基本建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9年前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

  ——大幅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年均可比增长10%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40:47;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可比增长4%左右;进出口总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29%左右。

  ——全面深化开放交流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以跨境经济合作区为重点的区域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有较大发展,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实际利用资金分别年均增长12%左右;接待国内外游客4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0亿元;人民币兑换越南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分别比2015年翻二番以上。

  ——全面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和政策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扩至17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8万人以上。农业人口市民化程度明显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到75%以上。

  ——大幅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程,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城乡居民收入到2018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万元以上,年均可比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万元以上,年均增长9%左右,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达到2人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公共交通服务指数和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水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自治区、防城港市要求范围内。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质量、资源节约等指标达到全国要求,全国生态城市创建成功。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

  全市行政区域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兴试验区范围内,结合全市三大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动态分布,全市空间功能区划划分为:城镇空间171.3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1%;生态空间面积417.4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70.9%。

  第一节 城镇空间布局

  城镇主体功能区是指县城所在地及工业和城镇建设的重要乡镇和行政村。功能区范围主要集中布局在防东铁路以南区域和江平江中上游平原、马路镇冲榄工业园区、屏峰雨林公园、马路镇风情小镇等城镇区域。功能区面积:171.3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1%。其中:东兴镇76.3平方公里,江平镇79.53平方公里,马路镇15.51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7.29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建设城镇功能组团和产业园区,建成沿海沿边城镇带和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旅游、国际金融、信息技术和房地产等产业。重点布局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边贸中心、江平海洋产业园、松柏产业园、冲榄工业园、黄沙水加工物流园、长山新城区、夹浪物流园、金滩旅游岛、北仑河口旅游景区、屏峰雨林景区、马路风情小镇等。

  第二节   农业空间布局

  农业主体功能区是指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乡镇和行政村。全市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范围,根据自治区空间区域划分不设置农业空间,农业发展用地在城镇空间、生态空间中调节解决。“十三五”期间根据开发建设进展需求,逐步申请缩小农田保护区域,逐步向松柏村东部、竹山村东北部、长山村南部、榕树头村、江龙村西南部、巫头村西北部扩大海洋渔业示范区范围。到2020年,农业用地(不包括林业用地,林地、园地划入生态空间)保持在88.7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其中:耕地保有量面积54.83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平方公里。东兴镇农业用地保持在21.22平方公里、江平镇农业用地保持在52.54平方公里、马路镇农业用地保持在14.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家庭农业等新型生态农业,主要发展“红姑娘”红薯、金花茶、石斛、金银花、莲藕、对虾、名贵鱼类、优质禽畜等特色种养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重点建设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河洲村红姑娘种植基地、班埃交东海产品养殖基地、吊应村香料种植基地、大旺村亚热带水果种植基地、竹围石斛金银花种植基地等。

  第三节   生态空间布局

  生态主体功能区是指生态地位重要,关系到市县生态安全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的区域。除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外,其余部分国土空间均纳入生态空间。主要包括防东铁路北面范围(冲榄工业园、黄沙水加工物流园、马路镇区、平丰组团建设用地范围除外)和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面积:生态空间面积417.4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70.9%。到2020年,园地面积不低于48.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不低于358平方公里。功能区重点发展林业经济和生态观光旅游业,主要打造边海生态农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基地。重点实施北仑河口红树林、万鹤山湿地公园、吒祖村原始森林、万尾金滩沿海防护林、屏峰雨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金滩旅游岛、北仑河口旅游区、贝丘文化旅游区、万鹤山旅游景区、黄竹江旅游景区、屏峰雨林公园景区、吊应峡旅游景区、东镜岭生态旅游区等。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在生态功能区范围内,总面积合计146.0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24.8%。其中: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24.925平方公里;金滩旅游岛防护林保护带,面积0.48平方公里;北仑河、黄淡水库、江平江共3处饮水水源保护区,面积58.14平方公里。东兴镇、马路镇两镇西部公益林地保护区域面积62.53平方公里。

  第二篇 开放先试发展 打造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示范区

  第四章 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战略

  积极融入中央“一带一路”、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和防城港市边海经济带战略,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面向国内和东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一节 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加强政策沟通。积极与越南芒街市会晤,加强政策和规划衔接,重点围绕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及生态合作,尽快达成共识,争取双方同步推进建设。共同创新跨境投资管理模式,创新通关监管模式,加强双边贸易、金融、口岸加工、商品展销、跨境旅游等产业互利共赢合作,推进中越劳务合作、跨境金融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自由贸易先行区。

  加强道路联通。加快建成中越北仑河二桥,推动规划建设东兴-越南芒街-下龙-河内高速公路,形成通往新加坡的陆上公路主通道。规划建设防城-东兴高速铁路,推动规划建设防城港-东兴-越南芒街-下龙-海防-河内铁路,形成通往新加坡的陆上铁路主通道。加快东兴-上思-吴圩高速公路、东兴-凭祥沿边高等级公路、东兴通用机场建设,改造提升潭吉港、竹山港等中小港口,形成外接东盟、内联我国西南、中南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

  加强贸易畅通。加快建成北仑河国际商贸城,打造面向东盟的边贸中心和出入境游客免税购物中心。推动东兴口岸改造升级,积极申报肉类、食用水生动物等一批指定口岸。推动东兴口岸与越南芒街口岸“两国一检”查验监管模式创新,全面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加强货币流通。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为主线,加强与越南等东盟国家金融合作,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币业务创新,推动中越银行在东兴、芒街互设分支机构,争取开展人民币双向贷款和投资试点,建成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适应的开放型现代金融体系。

  加强民心相通。充分发挥与越南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习俗相近的独特优势,继续举办好中越边民大联欢、东兴-芒街元宵足球赛等重大交流活动,打造中越边境(东兴-芒街)商贸·旅游博览会升级版。弘扬丝路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人才交流、科技教育交流、旅游合作、医疗卫生合作、媒体传播、青年和妇女交往等活动,打造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 参与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点建设

  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优势,加大公路、铁路、口岸、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对接东盟、出关最便捷的陆上公路和铁路主通道,切实增强支持西南、中南地区扩大对外贸易的基础。充分发挥东兴试验区特别是跨境经济合作区功能,大力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升在中国-东盟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能力,推进各类要素市场建设,更好地服务西南地区、中部地区和中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功能,加快国际金融城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积极引进和培育能满足金融创新需求的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高端人才,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互动发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与北部湾城市群、西南中南城市群互动发展。以建设东兴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为契机,加快推进“1+7”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区域内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承接西南中南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结合发展实际,从有利于推动项目落地出发,充分利用好国家、自治区在财税、土地资源、口岸通关等方面赋予的特殊政策,适时研究出台更具有竞争力的扶持办法,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致力于鼓励和承接汽车、机电等加工制造业,精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与西南中南地区互动发展。

  第三节 先行先试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全面推进东兴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坚持开发与开放相结合,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力争基本建成高度开放、可管可控、富有活力的边海联动开发开放新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东兴试验区先行先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成国际商贸物流基地、金融商务服务基地以及具有浓郁沿边沿海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基地,着力在跨境合作、金融创新、国际旅游、国际劳务合作、贸易和投资合作、城乡统筹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化拓展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全面合作。

  率先建成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国家推进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为主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金融交流与合作,推进离岸金融、人民币和越南盾特许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取与东盟国家开展人民币双向贷款、投资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到东盟国家发行人民币债券,建设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基地。通过便利灵活、开放可控的金融合作,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适应的开放型现代金融合作平台。

  巩固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积极申请调整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扩大边境经济合作区区域面积。修编江平工业园区规划,完善边贸中心、互市区码头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松柏产业园,努力建成面向越南的集加工制造、边境贸易、金融服务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边境经济合作区。

  尽快建成运营跨境经济合作区。争取尽快获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方案。加快编制完善规划,全力推进征地搬迁安置工作,完善路网等基础设施。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方区域)按“1+7”规划布局园区,即1个核心区和7个配套区,总面积84.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0.2平方公里,区域内以加工贸易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金融、进出口加工、商贸服务、现代物流、跨境旅游、海洋新兴产业等6大支柱产业。探索跨境经济合作区开发管理体制,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协调机构,形成与越南共同推进的合作机制。努力把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以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为主体,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支撑的边境特色产业集群体系,打造广西沿边开发开放升级版。

  第五章 全方位扩大多区域合作

  全面融入区域开放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西南地区、中部省市和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加广泛的城市合作关系和战略联盟。

  第一节 加快构建对外合作交流体系

  积极建立更多双边合作机制。在继续加大对越南芒街市、韩国高兴郡和印尼东勿里洞县友好交往的同时,争取与更多东盟国家城市建立友好城市,推动双方在经贸、旅游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双边务实合作,积极推动落实《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加强与越南在北部湾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合作,推动建立区域间应对涉外突发事件、领事保护和海上搜寻救助合作机制,特别是推动与越南在边境打击走私、疫病防控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更为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

  争取构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争取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等合作平台在东兴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将中越边境(东兴-芒街)商贸·旅游博览会升级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分会场,团结和凝聚一批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海外侨胞,为东兴崛起作出积极贡献。大力推进重点合作园区建设,做好项目发布及对接工作,加快落实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合作园区建设,使之成为跨国产业合作重要平台。

  推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重点扶持本市企业和产业“走出去”,利用东盟国家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壮大发展,争取在工程承包、资源利用、农业开发、技术和劳务合作等方面取得进展。完善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项目引进、退出和问责制度,加强“引进来”力度,完善兑现招商引资政策,提高项目履约率、开竣工率、资金到位率,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第二节 深化与国内外周边地区合作

  深化与越南等东盟国家合作。依托中国和东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打造中越跨境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构建跨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进境指定口岸等四大对外开放平台,加强跨境贸易、跨境旅游、跨境加工、跨境电商、跨境金融、跨境文体卫生等产业领域合作。加强与芒街市沟通对接,完善大通关机制,推进东兴口岸自身的硬件建设和通关信息平台的软件建设,加快建设电子口岸,推行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模式,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与周边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一次申报、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模式,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大力加强与区内重点地区合作。充分发挥本市区位、政策优势,积极融入广西“双核驱动”与“三区统筹”等开放合作平台,注重加强与周边市县区实行跨区域的经济贸易交往联系,务实推进与周边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特别是要紧紧抓住防城港市大力发展钢铁、核电等重大临港工业的历史机遇,谋划做好配套产业园区,着力推动发展装备制造、机械、机电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同时要发挥东兴旅游城市资源,加大与北海、钦州等北部湾旅游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北部湾地区跨国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北部湾旅游产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跨国旅游精品。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引进IT、电子信息、轻型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优化投资环境,以好的环境、高的效率、优的政策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产业发展、金融改革、行政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紧紧抓住贵广、南广高铁建成通车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防城-东兴高速铁路,积极参与、共同打造区域高铁经济带。

  第三篇 转型升级发展 打造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极

  第六章   优化发展商贸业

  升级改扩建边境贸易区,推动“一口岸多通道”发展,规范贸易管理,优化贸易环境,打造转型升级版边境贸易示范区。

  第一节 完善贸易平台建设

  建设商贸大通道。扩建原有互市码头,改善原有互市码头通航条件,充分发挥互市贸易通道优势。加快推进边境贸易区二期项目建设,拓宽边境贸易通道,实现互市贸易区“边境小额贸易”和“互市贸易”两种贸易方式的互补,助力边境贸易转型升级。尽快建成北仑河二桥口岸综合服务区,扩大开放北仑河二桥通道, 提高东兴口岸通关能力,提升东兴口岸竞争力,促进口岸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口岸对外开放,改扩建潭吉、竹山边贸码头,并向自治区政府申请同意开放成为新的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增开杨屋边民互市贸易点等贸易通道,实现全市一口岸多通道的发展模式,融入防城港市“边海经济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申报建设指定口岸。培育壮大景观树产业,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景观树博览园”项目建设,打造、完善东兴景观树展示交易平台,充分发挥进境种苗(景观树)指定口岸的经济效益。申报和建设水果指定口岸,建设全国大型水果批发交易中心,打造成为“中国西南边境最大果蔬进出口交易中心”、“中国西南边境最大果蔬加工贸易中心”,实现水果、蔬菜进出口双向贸易,促进水果、蔬菜加工贸易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申报和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做好入境肉类无害化处理,促进肉类加工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口岸经济。争取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尽快获批,努力把东兴打造成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粮食进口口岸,打造成东南亚进口粮食物流、加工集散地。争取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尽快获批,努力把东兴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大、最具特色的食用水生动物进口口岸和食用水生动物进口、加工、销售的集散地。

  第二节 转型升级互市贸易

  丰富商品结构。用好用足国家赋予的边民互市贸易政策,争取边民互市贸易免税额度提高到每人每日3万元,争取扩大边民互市交易商品品种,由生活类产品扩展至资源类产品,鼓励边民利用互市贸易政策自由交易。引导企业从互市贸易区办理边小进出口业务,增加矿石、红木半成品、水果等商品的进口量和电动车、布匹、瓷砖等商品的出口量,促进互市贸易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扩大落地加工互市商品品种,实现品种多样化,争取试点商品由原来的海产品及坚果类放宽增加旧轮胎、橡胶、茶油果等更多商品。

  优化贸易环境。进一步规范互市贸易区人员、货物、车辆、船舶的管理,实行互市区集中统一收费。建立大宗商品服务机制,为大宗商品回流东兴做好服务和引导,提高东兴边境贸易的新增量。建设互市区监管卡口“三合一”通关管理平台,实现船舶、货物、人员一次申报一次查验的通关模式,简化程序,提高互市区通关效率。加强对越贸易交流与合作,积极探讨与芒街市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互通双边贸易情况,协商解决互市区建设、对接通关等相关问题,实现互市区安全高效运营。

  创新贸易模式。加快推进“边民互助组”参与互市贸易试点工作,组织更多的边民成立边民互助合作社(组)开展互市贸易,调动边民参与互市贸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边民就业、提高边民收入。实现互市区“互市贸易”、“边小贸易”两种方式共存互补,充分利用东兴水陆运输互补效应,提高互市贸易区的利用率。开展贸易多元化,带动加工产业多样化。引导企业用足用活国家鼓励项目政策扩大进出口业务,鼓励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入驻监管场所进行生产加工,不断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使现有商贸基础不断升级,变“通道”为“基地”,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节 构建多元化商业体系

  完善商业发展架构。充分利用市区商业资源,以北仑大道、东盟大道、长湖路三条主干道为主轴,布局商业中心,推进北仑河国际商贸城、罗浮商业中心、一桥口岸区商业中心、二桥口岸区商业中心等四大中心建设,形成以商业中心为核心的商业圈。

  打造专业市场集群。以培育市场为手段,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续建、新建汽车机电贸易城、物流中心、海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进出口交易中心、景观树博览园、东兴建材城、东兴农贸市场、东兴红木专业市场、东兴中草药专业市场、东兴国际橡胶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

  突出特色街区建设。精心培育和着力打造一批东兴特色商业街区:解放路服装精品商业街、解放东路五金机电产品商业街、北仑大道装饰材料商业街、河堤路风情美食一条街、兴东路办公用品商业街、新华路旅游工艺品商业街、贵州路商业步行街、民族路酒店餐饮商业街,实现特色街区繁荣竞争有序的商业环境。

  城乡市场提升改造。建设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大型综合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内地与越南及东盟农产品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实现南北互联互通,以物流为连线,辐射集贸市场、连锁超市。改造一批老旧的农贸市场,特别是镇级农贸市场,对于规模小、配套差、环境差、效益差的采取改变商业用途退出,实现资源整合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七章 大力发展边山海特色旅游业

  深入挖掘边关文化、海洋文化、京族文化和长寿文化,以创建跨境旅游合作区为引擎,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边贸旅游融合发展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名城。

  第一节 完善旅游组团设施

  构建“四大”旅游组团:以已经形成的国门口岸景区为中心的边境风情观赏购物区,以陈公馆景区、中越烈士纪念碑、关帝庙、观音庙为中心的历史宗教文化区,以红木文化街区为中心的旅游工艺品文化区,以意景园景区、东盟特色街、异国风情街为中心的娱乐休闲文化区,构建城市人文景观组团。以金滩AAAA级景区为依托,辐射带动京族三岛、江平文化古街、交东贝丘遗址等一批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形成京族文化、滨海风光、特色美食、历史文化等精品旅游品牌,构建民族特色滨海风光组团。依托北仑河口景区,以竹山广西旅游名村、红树林观光、地标文化广场、古街村落为主线,重点由古榕部落、大清国界碑、红树林景观等界河风光等构建地标文化界河组团。着力发展完善屏峰雨林公园AAAA级景区,整合溪谷漂流、山水休闲、游憩观光、农家乐等旅游资源,推进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此辐射带动山区旅游、加工、服务、种养等相关产业发展,构建长寿养生组团。

  完善和提升旅游交通。优化内部交通体系,建立高效的旅游交通立体网络。加快东兴与周边地区及重点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完善东兴与重点客源城市、重点旅游中转地的交通网络体系。重点旅游景区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全部实现公交连接,形成辐射四周的快速、便捷旅游交通网络。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厕所建设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新建25座、改建20座旅游厕所。建立与东兴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建成华美达广场等一批中高档星级酒店。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规范道路、景区等设施的标识系统和景区解说系统,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东兴旅游热线和具有旅游咨询、预订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旅游网站和配套系统。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围绕建设“边山海”特色乡村旅游带,加大万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交东、竹山、江那、河洲、长湖、冲榄、吊应、平丰等重点乡村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三通”(通路、通航、通信)、“三改”(改厨、改浴、改厕)、“三保”(保民俗文化、保环境卫生、保村容村貌)、“三建”(建停车场、建购物场所、建游客中心)。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以及安全救援体系,在乡村旅游集中的地区,建立乡村旅游培训站,开发农业观光、农家乐等多元化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依托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引导开展好“京族哈节”等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项目。

  第二节 提升特色旅游品牌

  构建 “上山”、“下海”、“出国”、“养生”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新格局,打造代表中国西部边海旅游目的地。

  构建跨境特色旅游品牌。发挥东兴-芒街山水相连、旅游资源独特等优势,发展以跨境体验为特色的异国风情游、跨境购物游、互市免税购物游、国际旅游度假游等特色旅游。加强旅游国际国内合作,谋划开通桂林和越南下龙湾旅游线路,打造跨境合作旅游线路品牌,着力把东兴打造成为桂林和越南下龙湾旅游线路的支点。

  打造边关城市特色旅游品牌。以中越边境公路为纽带,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突出神秘边关特色,加快吊应峡旅游景区、东镜岭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东兴中越边关探秘游线路。

  京族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大力挖掘京族民俗文化,发展壮大以京族哈节等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京族文化,感受京族文化旅游魅力。抓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创建广西民族旅游示范区,提升京族文化旅游的影响力,积极打造京族文化旅游商品知名度。

  滨海风光特色旅游品牌。以金滩旅游岛和北仑河口旅游景区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在“京族博物馆”、“京族哈亭”、“荷塘风光”、“南国雪原”、“万鹤山湿地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现有景点的基础上,金滩旅游岛加快规划建设大众休闲娱乐区、养生休闲运动度假区、京族风情体验区、酒店会议集聚区、旅游发展备用区等“五大区”。

  长寿养生特色旅游品牌。整合溪谷漂流、山水休闲、游憩观光、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以屏峰雨林公园、马路长寿小镇和黄竹江度假区为旅游重点,大力挖掘东兴的长寿养生文化资源,加快百寿养生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集山水雨林观赏游、长寿文化体验游、山区风景观光休闲游等为一体的山区生态长寿文化体验品牌旅游带。以“中国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健康服务业龙头企业,围绕服务养生养老基地,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管理和医疗服务,打造集中医名医馆、健康体检、健康养老、健康休闲旅游与健康娱乐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业集聚地。

  第三节 深化多区域旅游合作

  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快北仑河口跨国湿地公园、京岛风景名胜区、七彩贝丘湾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把北仑河口景区和金滩旅游岛及周边区域建设成为跨境旅游合作区核心区,打造成为无国界旅游试验区,实行通关便利化,实现无障碍旅游。

  加快推进中越跨境自驾游。全力推动中国-东盟跨境自驾游总部基地建设,完善自驾车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加大与自治区有关部门以及越方的沟通协调,争取国家或自治区层面出台、制定相关政策推行中越跨境自驾车游业务,促进跨国自驾游线路的常态化开通,打造中越旅游的精品线路。

  加快发展国门口岸观光游。以东兴口岸、越南芒街口岸为元素,整合中越友谊大桥分界线、中越口岸免税店,中越界碑、中越两国口岸查验大楼等富有神秘色彩的旅游资源,开通口岸观光半天游线路,打造东兴国门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展示边关文化风采。

  打造中越跨境红色之旅。以中越友谊公园、伏波文化公园为依托,以“沿着胡伯伯足迹的红色之旅”为主线,深入挖掘胡志明在东兴留下的历史印记,谱写老一辈革命家友好往来,缔结中越“好同志,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的光辉史诗。

  构建北部湾旅游战略联盟。发挥东兴旅游城市的资源,加大与区内外旅游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建立完善无缝对接旅游机制,推进北部湾地区跨国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对外营销机制,将北部湾旅游产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跨国旅游精品,塑造国际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第四节 强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加强行业监管。重点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快建立更加合理和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加强旅游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统筹旅游生产要素协调发展的能力,加快行业管理法制化和标准化建设的步伐,提高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

  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两种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加强导游和其它旅游产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培训3000名以上持证导游和10000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升全市导游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把旅游资源、旅游品牌、城市特色、长寿养生、红木文化、民族文化等宣传整合为整体形象,在国家、省级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提升东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旅游企业到国内客源地开展旅游促销活动。

  第八章   升级发展特色加工业

  实施贸工互动发展,壮大边海特色加工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打造区域性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

  第一节 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功能健全、管理高效”的原则,整合现有产业园区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和政策,统筹推进六大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出口加工基地。

  跨合区加工产业园。加快推进跨合区加工产业园建设,完善加工物流功能。充分利用“两国双园”合作模式和机制,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加工物流业。重点发展轻污染的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家电、小商品、智能设备、节能环保产品等加工物流业。逐步建成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区域性加工物流基地。到2020年,年产值达60亿元。

  江平工业园。加快推进改造升级,完善海产品加工功能。利用建设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的契机,充分发挥江平渔业生产和进口海产品资源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养殖和远洋捕捞业,扩大海产品资源进口,加快发展海产品加工,逐步将江平工业区建成装备技术一流、经营规模一流、质量一流、生态环保一流和集孵化、养殖、捕捞、进口加工、冷链、仓储、转运、营销为一体的海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广西首个海洋经济产业园,打造中国—东盟海产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年产值达100亿元。

  冲榄生态产业园。主要发展面向东盟、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产业类型以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家具制造及工艺品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冲榄工业园一期开发面积3829亩全部建成,投产企业达到20家以上,年产值达100亿以上。

  北投海产品加工园(东盟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重点发展进口鱼类、虾类、贝类、海蛰、海参等海产品落地加工,重点生产速冻水产食品、保鲜水产食品、休闲水产食品、海洋保健食品。到2020年,年产值达30亿元。

  松柏产业园。加快推进松柏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建设具有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园区沿边沿海和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围绕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元件、新材料、生物医药、海工装备、3D打印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红木加工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布局与建设,逐步建成中国—东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20年,年产值达60亿元。

  黄沙水物流加工园。规划面积3500亩,主要功能为进出口资源产品包装、加工和仓储,发展以进口资源为重点的制造业,重点发展橡胶、建材、冶金加工、再生资源、塑料制品等加工工业。注重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打造沿边特色物流加工基地。到2020年,年产值达到30亿元。

  第二节 壮大跨境加工业

  全面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充分发挥口岸和边境贸易的优势,强力推行互市商品落地加工政策,全面实施“落地加工合法化、通关便利化、成本最低化、落地加工企业优先化、贸工互动效益最大化”等“五化”措施,激发贸工互动活力,大力发展东兴“互市贸易、边小贸易+落地加工”的“跨境特色加工产业”。力争全市50%以上的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户东兴企业加工,落地加工工业产值和财税分别年增长20%和50%。重点加强对联友、东林、管道天燃气等出口企业指导和服务。加快加工基地的建设,打造边境加工产业集群。

  加快构建跨境加工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海产品加工产业,促进水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水产加工产业发展。通过组织边民互助组与试点加工企业签订互市商品购销协议,解决全市加工贸易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重点培育海虾、螺、鱿鱼、带鱼等海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红木加工产业。尽快建成广西红木质量检验中心(东兴)项目,加强红木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工作,推动健全红木品牌培育机制,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塑造东兴红木标杆,提升红木鉴赏、工艺水平,注册“东兴红木”商标,5年培育成国家级名牌,提升红木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新创中国著名商标10件、广西著名商标30件、广西名牌产品10个。建成综合性高端红木产业园和红木加工贸易园区,发展培育规模以上红木加工企业20多家,创建“中国红木文化城”和“中国红木家具半成品集散基地”。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东南亚资源优势,重点打造面向东盟的坚果类、木薯淀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完善现有政策,引进木薯粉等加工企业,提高互市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腰果、夏威夷果、碧根果、杏仁、开心果等互市商品落地加工。

  第三节 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改造提升海产品、建材、家电、红木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健全工业集中度高、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利用信息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申报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争取国家、自治区重大支改专项资金支持。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向重点领域流动。建立政、银、企沟通平台和运行机制,定期向各商业银行和投融资担保公司推荐成长性好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促进企业发展,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集中力量支持强优企业,大力培育联友、东洵等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高、新、特、精”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格局。健立健全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的装备制造、建材及配套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品牌质量建设。积极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重点支持怡诚、东成、金滩等一批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产品、企业,打造建设“中国红木文化城” “中国红木家具半成品集散基地”、东盟海产业加工基地等品牌。做好品牌培育、认定和保护工作,为品牌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广泛应用,重点骨干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以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培育资源加工型产业。充分发挥东兴边境口岸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采用先进工艺和装备,大力发展先进加工制造业。进口资源加工工业重点发展海产品、橡胶、红木、中草药、木薯淀粉等,出口加工工业重点发展机电、汽车、纺织、家电、家具、电子、建材等。加快推进中国东盟粮油加工产业园、东兴综合红木文化产业园、金滩管业新型塑料胶管加工二期工程、鲜保冷冻加工厂、海盈农产品综合加工厂、中国重汽车组装中心、宏林农产品深加工和鑫宇金花茶系列产品生产加工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产业园区为载体,瞄准国内外前沿先进技术,培育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海洋装备、3D打印、地理信息等高端产业,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工业产业。科学谋划和合理布局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全市区位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制药、新材料、海洋生物化工、特种海洋装备等海洋加工制造业,发展壮大海洋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对虾、珍珠、文蛤、牡蛎等名贵虾贝类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捕捞业,建设海洋渔业养殖和远洋捕捞基地,为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积极发展为工业服务的港口物流业,重点发展进口资源加工物流和出口产品加工物流,推进工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

  第九章 打造国际综合服务业聚集区

  实施新兴服务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立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打造国际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第一节 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构建东兴边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凭借地方资源优势,重点打造边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电子商务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特别是树立“互联网+边民互市”理念,以电子商务多元经营模式,破除发展障碍,充分发挥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边贸通道的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边境贸易,进而寻求实现东兴乃至整个广西相关产业落地。主要实施边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程、平台上网工程、中越中心城市边贸电子商务O2O线下展示平台、边贸商品标准化仓储包装配送工程、东兴边贸产品落地加工基地等工程。

  建设特色跨境垂直电子商务平台。针对东兴传统优势跨境贸易项目和未来具有潜在优势的跨境贸易项目,建立垂直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产业-贸易链上下游资源,引导优势产业产-销体系进一步聚集,引导进出口商品在东兴落地加工,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加工-仓储-配送中心。主要实施中国-东盟特色产业O2O线下展示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产业聚集基地、优势品类垂直电子商务与产业化推进工程、中国-东盟进出口产品前沿加工基地等工程。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便利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壮大,进而在广西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展示与销售平台,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网上经营;推动农村公用事业网上服务先行工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建设;强化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和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创新的金融手段,实现高端服务业落地发展,助推电子商务和相关产业发展。通过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整合资源,盘活民间存量资本,降低市场主体创新创业风险,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建立东兴创新创业众筹平台,开拓创新创业主体融资渠道;引导互联网金融网贷健康发展,盘活社会沉淀资本;扶持信用资质良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减少电子商务支付障碍。

  建设“智慧东兴”信息化平台。建立综合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汇集电子商务信息,统一提供政府公共服务,提升东兴在全国的影响力,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枢纽性城市,2017年完成综合信息平台框架建设并投入运营,2020年完成平台全部建设任务。积极构建优良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东兴电子政务的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系统的电子化、智能化,打响“智慧东兴”品牌形象。

  第二节 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合理布局建设物流中心。在北仑河二桥附近建设集公路货物集散、保税通关、仓储、物流加工、贸易流通、商品展示、商务配套、结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北仑国际物流中心,满足边境口岸日益增长的贸易发展需求。建设江平出口配送中心,为江平工业集中区企业提供原材料、产成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结算等服务,促进外贸加工发展,提高出口创汇。开通东兴国际邮包、快件进出境中心,实现跨境电商线下实物无缝交付。

  整顿规范现有物流业。按照划行归市的原则,对全市现有传统物流企业和快递物流分拣中心进行整合集中,统一规范化管理,发挥集聚效应,带动行业发展,促动多种业态连锁反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快递物流业,打破垄断,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倒逼企业提高优质服务并向专业化转变。

  建设物流信息化系统。引进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对物流中心、贸易货场、工业园、专业市场等货运信息进行采集开发,建设公路货运信息服务系统,搭建货物信息与运输信息的衔接桥梁,解决需求方和供给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货物起运快捷,运输满负荷承运,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企业利润,达到双赢的目的。建立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港口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它运输与服务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实现城市间物流信息互联互通。

  第三节 建立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

  以跨境金融创新为主体,积极探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多种途径,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促进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经贸金融合作关系。建立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相适应的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和外汇结算业务。依托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平台,按照公平、对等、互惠原则,探索推进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支付创新,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允许境外机构在市内银行开设人民币帐户,依法开展跨境人民币服务,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动更多银行开办边贸结算业务,不断扩大东兴边贸结算规模。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建设银行等(东兴)东盟货币业务中心,不断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结算和外币结算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

  扩大中国(东兴试验区)东盟货币业务中心影响力。将沿边地区金融机构纳入东盟货币信息服务平台会员单位,完善东盟货币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建设人民币与越南盾跨国银行间交易市场。加快完善东盟货币业务中心,争取国家金融部门的支持,允许市内支付机构建立跨境零售支付平台,允许市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已获得牌照的非法人支付机构与银行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人民币和外汇结算,促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物流产业发展。推动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保险的跨境合作。开展人民币与越南盾现钞跨境调拨业务试点,条件成熟时设立适应沿边经济发展的商品期货市场。

  深化跨境金融合作与创新。抓好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的机遇,推动建立“中国东兴-越南芒街”金融交流合作平台,举行定期、不定期会谈,共商跨境金融合作事宜,形成双方金融交流合作“新常态”。争取建立中越两国本币直接结算机制,在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内实现货币自由兑换、自由流通,探索符合条件的东盟国家金融机构到东兴设立外资或合资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扩大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业务范围,将服务对象从个人扩展到边境贸易项下的企业和个人,将业务范围从个人本外币小额兑换扩大到企业和个人在边境贸易、旅游等活动中产生的货币兑换。探索建立沿边货币兑换平台。引导和鼓励东兴边境地区边贸结算银行创新跨境金融产品,满足不同贸易、投资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跨境金融优势产品和服务品牌。引进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畅通和丰富支付结算渠道。

  加强金融硬件设施的建设。建设东兴国际金融城,打造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金融服务中心。探索与越南合作成立中越跨境合作区银行,引进符合条件的东盟国家金融机构设立外资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法人金融机构,构建银行、保险、投资融资服务等金融体系。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三农”开发项目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推动金融部门合理布点建设重点企业POS机与市场网点终端机。完善城乡金融服务。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争取成为自治区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和纳入设立北部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小额贷款额度,将服务对象扩展到农村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种养大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专业运输户、农产品流通户。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第四节 引导房地产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利用,控制房地产开发比例,利用市场自行调节消化存量商品房。培育和发展租赁地产,营造有利于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住房消费的梯级结构,发挥住房租赁市场对住房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作用。引导企业整合,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继续加快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建设,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居房和商品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继续完善房地产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抓好城区控制性商住区规划和镇、村商住、居民用地规划,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和城区路网建设,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保障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设一批有规模、高质量的现代居住区和商务办公区,加强城中村改造,五年累计新建商品房3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确保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数字东兴”,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应用,继续加快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升电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群众通过网络查阅档案资料。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大力开展社区、民政、保险、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行业的电子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宽带进村”。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规范管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加快建立符合信息服务业发展特点的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市场和社会对信息服务的消费与投资。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配送中心、连锁加盟等商业新模式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活跃城乡市场,促进城乡消费。

  培育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给予倾斜,重点扶持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用品生产、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文化教育、老年体育健身、老年休闲旅游、老年金融服务、老年宜居住宅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养老养生产业,重点发展滨海度假养生、生态景区休闲养老养生、房地公寓养老、长寿乡养老养生、溪谷漂流健身、海滩运动康体等养老养生和健身产业。加快养老养生服务基地建设,重点推进京岛国际九久养生城、百寿养生园等养老养生服务基地的建设。

  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家政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公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各类人员到家政服务业就业、创业,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规范家政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家政服务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优化城市家政服务网点布局,推动家政服务有效发展。

  发展多样性新兴服务业。适应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除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外,要围绕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和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领域,大力发展高端型生产性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总集成承包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金融专业服务、专业检修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测检验服务、信息化服务等高端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高附加值和新业态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多样化的服务需要。

  第十章 提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优化农业布局,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海洋农业、国门农业、冬季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养业

  加快发展海产养殖业。积极发展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产业,创建“高效、优质、安全”的生态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海产、养殖、水产、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海产品产业发展机械化、水产养殖智能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继续推进现代特色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完善提升核心区“12345”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渔业,加快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和近海网箱设施改造。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离岸深水海域抗风浪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养殖、节能减排和生态养殖技术。实施现代水产种业和健康养殖工程,推广对虾、青蟹、高产值海水鱼类、贝类等种质改良和健康养殖技术。

  推动发展特色种植业。调整粮食品种结构,转变传统耕作方式,发展多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粮食生产向经营规模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单产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发展优质高产水稻年种植面积4.1千公顷以上,年产量2.2万吨。发展高产杂交玉米0.5千公顷以上,产量0.2万吨。以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三品”提升为核心,积极引种各种名、特、优、稀品种,进一步打造“红姑娘”红薯、“皇帝果”柑桔品牌,加快发展中草药(石斛、金银花、牛古大力等)、金花茶、火龙果、柠檬、香茅等特色种植业,建设城区蔬菜供给基地、现代化蔬菜生产园。

  适度发展畜牧养殖业。适度发展畜牧养殖。加快建设生猪、肉牛、山羊规模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改造传统养殖方式,推广良种繁育,培育京岛海鸭蛋等优势品牌,建成以京族三岛为中心的沿海海鸭蛋生产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禽畜养殖大户,满足肉品市场的供给量。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在江平镇红壤土山区发展速生丰产商品林,推广种植轮伐期短的良种桉树、马占相思树、马尾松、西南桦木、竹子等。在马路镇和东兴镇各行政村宜林地区布局特色经济林生产区,发展以玉桂、八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积极推动花卉苗木等林业产业,大力增强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沿海沙化侵蚀区域加大海防林建设力度,扩大沿海防护林规模,营造防沙治沙防护林带。森林蓄积量达到113万立方米以上。

  第二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大力发展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合作社100家,壮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优,继续培育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支持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重点引导马路镇竹围门楼油菜种植等6个家庭农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向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村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不断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继续支持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赴国内参加农产品食品博览会;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单位(基地)和经销、加工、消费单位对接活动,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及时销售、采购农产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提升农业经营服务水平。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季节性流转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减少季节性抛荒。探索建立市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林权有序流转。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发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

  第三节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创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就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农民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与实训,提高劳动就业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交易市场,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农村人口的市民化,促进农村劳动稳定转移;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农民参与企业的合作经营,支持企业和农户推行公司+基地+农民+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和品牌+规模+经营的市场营销模式,将农民的种养业与企业生产加工经营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农民种养规模、农产品加工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渔家乐”、“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支持农民用流转土地以合股或租赁方式参与企业合作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试行边民互市贸易与加工贸易企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促进互市贸易商品的就地加工,增加企业和边民的收入,使边民真正享受国家边贸政策带来的实惠,调动边民参加互市贸易的积极性。

  第四节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水利防洪抗灾减灾体系。推进防洪减灾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尤其是经过城镇河段、以及经过村庄河段的河流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海河堤防加固建设等,不断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监测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等制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水事件能力,进一步降低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重点完成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继续开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申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不断完善面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小流域治理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完成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清洁能源、住房改造、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村容村貌;重点完成村屯建设规划编制,推进新农居建设和村屯建设,继续加强城乡风貌改造、名镇名村建设、村屯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沼气池、垃圾池、卫生室、图书室、文体休闲活动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屯屯通硬化道路工程,消除断头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公路网络化水平。

  第四篇 全面协调发展 打造美丽宜居国门城市

  第十一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面实施东兴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发展,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富美多彩”魅力国门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科学规划各镇空间发展布局,有利于促进各镇协调发展。根据各镇区位和资源特点,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对各镇的空间作以下布局:

  东兴镇空间布局。东兴镇是东兴市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是东兴试验区、东兴市中心城和沿边城镇带的核心区域。重点布局发展商业流通、加工物流、内外贸易、国际金融、信息技术、特色旅游等产业。重点规划建设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松柏产业区、红木文化产业园、边贸中心、北仑河口旅游景区等产业园区。打造东兴组团、松柏组团、竹山组团。

  江平镇空间布局。江平镇是未来东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兴市中心城、沿海城镇带和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重点布局发展商贸、旅游、加工、物流、房地产等产业。重点规划建设江平海洋产业园、长山新城、黄沙水物流加工区、夹浪物流园、京岛渔业(核心)示范区、京岛风景名胜区、贝丘文化旅游景区、黄竹江旅游景区等。重点打造江平组团、京岛组团、交东组团、那漏组团。

  马路镇空间布局。马路镇是东兴市后花园,是东兴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和沿边城镇发展带建设次区域。产业重点布局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适当发展无污染农特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和长寿文化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北联村优质水果、大旺村亚热带水果种植基地、吊应村香料种植基地和竹围村石斛、金银花、名贵苗木、名贵鱼类等种养殖基地;建设屏峰雨林公园和吊应峡景区等。重点打造冲榄组团、平丰组团、马路组团。

  第二节 深入实施“东扩北移”城市发展战略

  城镇按照“一中心、两发展带、十组团”的空间布局发展。城市主城区按照“东扩北移、重点向东”扩展的战略实施,十三五时期重点完成东兴组团建设,稳步推进松柏、江平两组团建设,兼顾规划发展其他组团。

  加快推进中心城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城市建设要突出中心城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的东兴组团、松柏组团、江平组团等核心组团建设。东兴组团的发展由东兴城区向东扩展;松柏组团的发展重点加快松柏产业园建设,依托产业发展推进组团建设;江平组团重点发展江平海洋产业园,规划建设江平新城区。以核心组团建设搭建中心城框架,以中心城建设拉开城市发展主框架,推动城镇化建设。

  培育形成城镇发展带。重点推沿海一级城镇带的建设,以东兴组团、松柏组团和江平组团的核心组团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沿海城镇带的京岛组团、竹山组团、交东组团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发展商贸、工业、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产业为主沿海城镇带;统筹兼顾推进沿边二级城镇带建设,重点推进冲榄组团和马路组团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进冲榄和马路组团的建设,逐步培育形成以发展边境贸易、互市加工、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长寿文化产业为主的沿边城镇带。

  塑造面向东盟门户城市新形象。重点推进高兴大道-东盟大道-新华路-界河景观大道、北仑河经中越二桥延伸至金滩景观带、防东一级路沿线景观带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东兴城区街道立面、东兴旧城棚户区、东兴城区城中村的改造提升工程,以及东盟大道、新华路、罗浮江四桥和国门口岸引桥等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形成面向东盟的国门城市新景象。打造国门城市文化品牌,重点推进国门文化广场、国门博物馆、中国一号碑园、东盟文化墙、东南亚风情美食街、东盟文化大舞台、京族博物馆、京族风情街等项目的建设,打造东盟国门城市文化品牌。重点建设二桥口岸综合服务区、北仑河口商贸城等标志性建筑和东兴东盟风情街、东盟免税购物一条街等项目,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门城市新格局。继续完善国门城市功能,重点推进北仑河整治、国门景区和北仑河口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市政道路、公路干线、城镇道路全面改造升级和城镇供水、供电、供气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完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国门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修编城区环境景观工程概念性规划,沿城区中心大道和窗口街道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生态宜居的商住、商贸、休闲小区,不断完善小区的商业、文体、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老街道改造步伐,改造升级旧城区商业设施,布局建设罗浮主商业中心区和边贸中心、口岸三角区、国贸市场等若干商业副中心区,精心打造商业街区和商业步行街区,设置若干条专业商业街区。高标准、高要求推进新区路网、电网、供水及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商业中心、市民广场、重要住宅小区等建造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形象雕塑,配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娱乐中心、星级电影院、高级写字楼、高级酒店、休闲酒吧街等,将新区打造成为现代商业气息浓厚、人居环境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商住城区。推进城区CBD(即集金融、商贸、文化、服务、酒店的中央商务区)等建设,重点建设商业大厦,构建特色突出和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区商业街区。实施城区美化亮化工程,重点建设城区垃圾、污水处理、城区供水、供电保障工程,完善城区道路硬化、绿化和休闲、健体场所。加强城镇主要干道人口聚集路段和背街小巷的路灯安装和改造、沿路大型建筑物灯光亮化等,精心构建布局合理、连线成网、景观靓丽的城市夜景亮化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城镇化质量

  强化城市建设指导。以东兴现有法式简欧建筑为基础,创造性融入东盟风情、边关特色、民族特色等多种建筑元素,体现清新、浪漫、典雅、高贵的气质,打造具有亚热带滨海城市特征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城市风貌鲜明的“东兴风格”。按照“边海风光的国门之城、互联互通的商贸之城、东盟风情的旅游之城、京族特色的长寿之城、开放合作的纽带之城”五城建设要求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建设。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以“中心城”的城镇组团为核心,辐射带动沿海沿边城镇组团发展,打造成为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推进产业布局与城镇化布局的有机衔接。加快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围网区、松柏产业园、江平海洋产业园、金滩旅游岛、冲榄工业园、那漏加工工业园的产业布局与建设,促成人口向城镇组团的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加强城镇宜居环境建设。按照“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树成林,花成片,绿成荫”的目标要求,推进城市“四化”(绿化、彩化、亮化、文化)工程和“一社区一绿地”,“一片区一公园”,“一街一景”统一规划建设。按照规范、和谐、整洁、美观要求,对各类招牌、户外广告等进行整顿和美化。加大巡查力度,及时维修市政设施,保证城市路灯亮灯等设施综合完好率达98%以上。坚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杜绝脏乱差现象发生。加强城区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大种植适宜本地环境气候生长的树木,扩大城市园林面积,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规范市政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协调发展。以加强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主线,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庭院、文明街道、文明社区评比活动,提升城镇生态宜居环境整体水平。

  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有序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有落户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享受城镇人口公共服务,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住房等保障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力度,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和创业。建立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机制,加大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镇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移转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落户成本性质,确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化承担的主体责任和支出责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企业、子女融合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第十二章 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完善城乡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美丽家园”乡村建设。

  第一节 推动城乡联动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城乡各自的生产要素优势和区位条件,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达到城乡共同繁荣。以农特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边境旅游等产业为纽带,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与城乡资源整合,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共享、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联动发展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为依托,以鼓励万众创业为空间,以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为抓手,以多元化就业为导向,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市场体系;坚持社会保障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为重点,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实施。

  统筹推进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按照城乡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要求,根据城乡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重点统筹城乡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贸物流用地、旅游用地、生态用地等领域用地的合理布局,科学谋划十大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用地空间的优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只有把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着力点,才能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实现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重点是创新建立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机构体制、统筹协调机制、财税管理机制、统筹投入机制、开放合作机制等,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保驾护航。

  第二节 推进“美丽家园”乡村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扎实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乡村和睦安宁。

  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优化村屯布局,实施村镇规划集中行动,提高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建设农村社区。因地制宜,以加快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任务,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防东高速公路、防东一级公路等主要公路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的村屯进行风貌改造。

  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清洁能源、住房改造、信息畅通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加强名镇名村建设、村屯道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供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沼气池、垃圾池、标准篮球场、卫生室、文化活动图书室建设。实施城乡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开展“白色污染”专项集中治理行动。到2020年,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6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以上,宽带网络进村入户覆盖面达80%。

  加快东兴边海生态乡村示范带建设。深入开展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专项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和文明乡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和绿色村屯创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专项活动,实现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农民过上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第五篇 绿色生态发展 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十三章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生态经济发展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打造山清水秀、碧海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东兴。

  第一节 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

  发展新型生态工业。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生态园区,实现工业存量优化、增量壮大、提质增效。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紧密、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型建材、海洋加工业、养生长寿健康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用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组织形式推动发展生态农业。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品牌战略,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强化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生态农业效益。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导鼓励采用生物防治和使用生物有机肥,加强种植业、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降低农业污染面。

  加快开发生态林业。通过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优化经济林树种结构等措施,持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稳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积极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合理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改造生态功能低下的公益林,推动公益林提质增效。促进林产品加工从低级粗放型向高级精深型转变,重点打造木材深加工、金花茶等优势林产业。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牧等林下经济,建设精品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建设花卉苗木和中药材优质种苗繁育基地。

  积极推进生态服务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制造业升级,推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增强绿色产业配套服务和支撑能力。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生活需求,推动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旅游休闲、家庭服务、健康养生、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低碳发展。保护性开发,加快建设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发展生态旅游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服务新业态。

  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运用“互联网+”、智能装备及多种先进适用工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重点推动建材、林产业等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不断占领技术和市场制高点。

  第二节 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

  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升级改造落后设施,推广先进处理技术,推进旧城区、江平镇和马路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全收集,尽快形成污水处理“厂网并举、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管格局。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减少生活垃圾直接填埋,提高无害化处理比重。从实际出发,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建设生活垃圾收集分拣转运体系,有效开展垃圾存量治理。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运营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培育推广设施建设运营产业化模式,探索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运营新机制。

  推进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发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鼓励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非粮车用燃料乙醇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构建畅通高效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加快推进镇镇通天然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加强绿色规划,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发展绿色建筑。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于20%。

  构筑绿色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构建以山区生态林为主体,沿海防护林为屏障,以自然保护区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大力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开展退耕造林种果、荒山造林,发展玉桂、八角、中药材及金花茶、火龙果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山区生态产业脱贫致富能力。持续推进城市、村镇、交通干线两侧、主要江河干支流及水库周边等区域的造林绿化,建设北仑河口国家红树林保护区,加强沿海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行海水生态养殖,严格控制海洋倾废。加大自然保护区和各类生态型公园保护力度,拯救保护濒危动植物种和古树名木,维护生物多样性。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强水源地、河流、湖泊和湿地保护。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在保护区内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实施水流源头重点保护,加强江河湖泊、跨境河流流域、入海河流流域、北部湾近岸海域全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整治,促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建设,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水平;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建立实施黄标车淘汰常态机制,推行机动车绿色标志;全面治理建筑工地粉尘,大幅降低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提高空气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防治,推进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

  第三节 推动生活方式低碳化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推动全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 “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和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让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行为方式成为共识,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把生态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保护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促进生态文化传播。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开发体现全市自然山水、生态资源特色和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的图书、音像、舞台艺术、动漫等文化产品,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植物园、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址公园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文化效益。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完善引导和激励绿色生产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对标和创立标准活动,实行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自觉按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要求进行生活消费;推广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推进政府部门和政府投资项目使用低碳绿色产品,在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开展节能、节水、节材等行动。鼓励民间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四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成“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宜居型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一节 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以绿色化、生态化改造提升江平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打造联合企业型、综合型、“静脉”产业型园区,把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推进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重点抓好海产品加工、红木家具加工、建材产业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大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力度,创造条件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推进农业、工业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的节水和中水回用,推进城市污水、雨水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逐步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

  优先支持建设节能降耗项目。优先支持工业废水回收和污水处理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再生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生态能源开发项目和环境保护产业项目,鼓励和推行资源集约化利用。建成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马路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在企业生产、商品流通和居民消费等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制造,发展绿色经济。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工业重复用水率达9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38立方米。

  构建产业循环发展体系。在工业生产领域全方位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进种植业、畜牧水产业、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打造种植养殖-农林产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农产品物流循环型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利用、最终消费等各环节入手,加快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强化生态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和用途管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护,加强红树林、湿地、海岸防护林等建设,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保护生态系统。加强完善防控和灾后重建工作。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使用权交易平台,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

  强化环境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和环保执法建设,提高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加大对近岸海域和水源保护区北仑河、黄淡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控制近岸海域和水源保护区污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在全市三镇31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以规模化禽畜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的农业源减排,调整优化养殖业发展布局及规模。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环保、土地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节约能源、循环经济、矿产资源、森林、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全面清理全市现行法律法规中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建立统计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管理、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等制度。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积极培育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和自治区级研发创新平台给予重点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市内企业首次自主研发或国产化制造的首台(套)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给予奖励。对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或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除按规定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外和自治区补助外,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并转化形成生产能力的给予一次性补助。鼓励引进市外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对引进人才在继续教育、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负责人、技术骨干实行奖励。对发明专利新获得国家专利金奖、优秀奖并在市内转化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拓展开办 “绿色信贷”业务,切实支持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持设 立服务生态产业园区的专业小额贷款公司。优化保险业服务创新,加大引进保险资金支持生态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生态经济企业贷款担保力度,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各类收益权抵质押贷款,切实解决生态经济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发展养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专项债券。支持生态经济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将符合条件的生态经济企业优先纳入市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对成功上市和成功募集资金企业给予奖励。

  创新运营监管方式。探索采用房地产开发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采取市场化方式投资、建设、运营市区和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项目。允许将建设用地指标安排给平台公司开发建设,所得收入用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所需运营经费由财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和村民自筹资金共同解决。对工业企业委托第三方开展环境治理和节能技改给予补贴。

  第六篇 和谐共享发展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第一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增强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第二节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实现50%以上村镇达到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文明镇全覆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杜绝破坏性开发和不当经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挥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礼仪活动、公益广告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使公益广告数量占户外广告的30%以上。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全民阅读,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深入开展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活动。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市民道德素质。加强童谣、儿歌创作,制作一批具有边关特色、少数民族特色的儿童作品,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孝道感恩文化,培育乡贤文化,引领文明风尚。以防城港边海文明示范带示范村的创建为引领,打造孝道文化示范村、爱国睦邻示范村。

  第四节 建设诚信社会

  加快诚信系统建设,在全社会着力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涵盖工商、金融、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的诚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激励诚信、惩戒失信长效机制,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曝光失信行为,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完善诚信监督体系。

  第十六章   推进教科文体卫事业新发展

  落实防城港市“全域”发展要求,坚持区域、城乡和各领域、各行业全面发展,在教科文体卫等重点领域发展中提升实力,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节   推进教育科技事业发展

  优化教育空间布局。推动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全面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城乡幼儿园布局,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成使用市第一幼儿园、东兴镇中心幼儿园,逐步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办园点辐射到村,支持东兴育华幼儿园等一批大中型私立幼儿园建设,实现学前教育三年幼儿入园率提高到85%以上。优化义务教育布局,逐步消除“大班额、大通铺”,全面实施“改薄”计划,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重视解决农村、贫困山区孩子入学难、入园难问题,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爱残疾少年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成长。规划建设市第五小学、第六小学等一批城区中小学,改扩建东兴镇松柏小学、竹山小学等一批乡镇中小学,实现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90%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以上。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规模,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建成使用市第三中学,巩固提升东兴中学建设,实现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在1500人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普通新课程改革,推动高考质量逐年提升,保持高考“六线评估”位居防城港市前二名,初中教学成果达防城港市中等以上。全面深化教师队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管理机制,建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和培训制度,全面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和中小学梯级教师培训项目,完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立教育督导机构、专业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家长评价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建立中职与初中、普通高中融通办学、与区内外有实力的城市学校或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机制。实施特色化教学改革,提升学校京族特色和体育特色教学,推进东兴中学创建自治区特色高中、市幼儿园创建自治区示范幼儿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使用市教育资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建设。积极搭建与韩国及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开创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

  提升科普示范市创建成果。大力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等“四大基础工程”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加强科普专家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保障科普专项经费投入,广泛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科学素质。完善市、镇、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设,实现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实现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继续扎实开展质量兴市工作,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建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先进技术和产品。

  建设东兴人才高地。落实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政策,创新人才创业和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岗位流动、在一流创业的激励机制。围绕服务推进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以集聚现代产业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实施聚才扬帆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等重点人才工程和人才目标考核为抓手,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效益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紧缺的重点人才,优化引才、育才、用才环境,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实现全市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持续提升。

  第二节   加快建设健康东兴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完善市镇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市中医院建设和市妇幼保健院、东兴镇卫生院迁建,完成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推动市人民医院与国内品牌医院全面合作,完善软硬件配套,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落实国家母婴健康政策,加强产科和儿科能力建设。健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规划建设一所康复疗养院。加强与越南芒街市医疗卫生交流合作,创新开展跨境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每千人拥有床位5张,辖区患者本地就诊率90%以上,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标准化乡村卫生室。加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推进名医、名护培育工程,实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2.44人以上。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高安全饮用水和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以上。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e健康工程”,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医疗等新型技术在健康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强化基础性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面,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实现国家免疫规划内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流脑、乙脑疫苗等新扩大疫苗接种达到90%以上,婴儿死亡率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18/10万以下,保障孕产妇和7岁以下儿童享有免费基本保健服务。

  第三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普遍均等原则,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国门文化广场、国门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乡镇文化站、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鼓励发展民间文化发展协会。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文艺团(馆)和镇综合文化站改革。到2020年,实现全市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有2-3家电影院,镇级都有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村村有文化室,“户户通”广播电视,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达到200元以上,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建筑面积不低500平方米,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比重达到16%以上。

  繁荣发展边海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沿边沿海以及民俗(民族)等历史文化底蕴,突出发展口岸文化、海洋文化、红木文化、长寿养生文化、京族文化、中越人民友谊文化产业,打造边海文化名城。传承发展京族特色文化,加强京族生态文化保护区保护和开发,建设京族文化艺术中心,巩固提升京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一批传承人基地,支持开办各类培训班促进京族文化人才培养,确保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等国家级以及京族鱼露、京族服饰、京族民歌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积极打造京族文化品牌,高质量举办好京族哈节,支持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京族哈妹”原生态演唱组合等文艺团体赴国内外演出,积极传播和推介京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东兴口岸文化,广泛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建设完善中越友谊公园、中越友谊馆,进一步丰富“中越边民大联欢”、中越(东兴-芒街)青年界河对歌等系列活动,巩固提升中越“同志加兄弟”传统友谊。继续加大长寿文化品牌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东兴特色的生态休闲养老基地和长寿旅游产品。到2020年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推进“国门风采”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加快完善市、镇、村(社区)三级体育健身设施,建成使用体育馆、游泳馆,扶持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站(点)建设,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切实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打造东兴“足球”新名片,建成使用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东兴基地),继续举办好中国-东盟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杯足球赛等知名品牌体育赛事及各类跨境赛事,实现本土体育产业新发展。积极探索与越南等东盟国家文化体育交流合作的新机制,与中国足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国内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第十七章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健全社会保障

  把全面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率先实现全市脱贫;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公平持续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多措并举推动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地区聚焦、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做到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方式、成效等六个精准。以31个行政村为重点,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劳务扶贫、边贸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扶贫工程。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满足农民需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精心培植家庭产业,不断提高贫困农村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切实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严格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村重点考核脱贫成效。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大会战行动,打造幸福边境线,全面解决群众出行、饮水、住房、用电安全、医疗卫生等问题。实现所有自然屯通硬化路,村村通班车。所有贫困户都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项目或专业就业1个劳动力以上;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机制,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高中、中职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考入大学一本线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学费补助;每个贫困村有符合规定标准的卫生室,逐年提高贫困人口大病补助标准;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和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

  全面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力实施“十三五”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2664个贫困人口2018年前全部脱贫,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加大财政扶贫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源,全面升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贫困村建设成为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社区。开展金融扶贫,破解贫困群众生产、创业贷款难问题,全面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帮助贫困户填补发展“短板”、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改革试点,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筑牢民生保障底线,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自然灾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体系全覆盖,有效保障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和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建立健全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完成市福利院公建民营方式转化,新建和改造一批示范性乡镇敬老院、幸福院,建设完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600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2张以上。各村各社区建设1所以上儿童家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

  发展壮大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稳妥扩大社会福利制度覆盖范围。完善政府供养制度,保障城市“三无”老人基本生活;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其提供入住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的社会福利服务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加快东兴公墓等殡葬项目建设,全面推行火葬,鼓励发展绿色殡葬。

  加快完善优抚安置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建立城乡抚恤优待补助标准和医疗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切实保障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加大对城乡贫困优抚对象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力度,确保城乡贫困优抚对象“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的救助。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切实抓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和措施的落实,适时调整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完善扶贫助残服务体系,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第三节   实施积极就业和创业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创业发展战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和落实创业鼓励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完善东兴市北投电商创业基地,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确保培训1000人以上。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统筹做好大学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退伍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因城市建设失地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以上。

  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创新就业和再就业的机制和方式,营造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良好环境,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扶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相互促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推动更多农民拥有薪金、股金、租金和保障金,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和农村劳务输出机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特别是加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协作,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范围。发展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把旅游业、餐饮业和社区服务业作为开发就业岗位的主攻方向,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加强对境外人员的管理与服务,依法依规加强管理,保护并规范其在我市的交往、经贸、务工等正常活动。

  第十八章 着力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全力维护边境和谐稳定。

  第一节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

  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责任。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上来,切实承担起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要坚持分级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保民生、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要求,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稳定提高各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体制。贯彻执行上级部署的财政体制改革,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增强基层政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完善部门协作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城区特别是广大农村、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提高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依托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透明度,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

  第二节 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市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协助区、市局建立健全基本药物遴选、定价的相关制度,建设食品药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加强监管执法体系和基层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市级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推动形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的协同机制。开展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监督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药品连锁供应和直接配送,实现城乡药品同质同价。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城乡协调、服务均等、职责明确、统一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农村餐饮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和药品经营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组织开展对口帮扶活动,稳定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提高其监管能力,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屏障。组建东兴食品药品检验所,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化监管。到2020年,实现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制度的行政村达100%,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覆盖率力争达到100%,农村药品连锁供应或直接配送率达92%,基层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率达到100%,药品监督检查、抽验覆盖面达到85%以上。

  加强监管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构建餐饮食品安全监测平台,加强药品以及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加大对执业药师培训力度,基本满足零售药店配备一名执业药师的要求,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提高药品的可获得性和可及性。建设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开展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点和药店“四无”社区等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建同责,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加强互联网+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安全责任倒查机制,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和处置能力。统筹推进地震、气象、消防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和紧急救援水平。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和突发事件急救体系,实现社会安全指数达到100%,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企业基础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化打非治违,严肃事故查处。

  第三节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立体多维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和打防控管一体化运作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全市应急平台,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生态环境破坏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强化视频监控、地面防控、网络管控,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暴恐犯罪、个人极端犯罪以及多发性案件、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2020年,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传输网络覆盖率100%,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点覆盖率90%以上,公众安全感满意度90%以上。

  深化平安东兴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理各项措施和责任制,加快网格化建设和管理,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抓好重点地区整治和公共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努力提高平安东兴建设法治化水平,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继续深化平安市、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镇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村(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站,积极创建“无邪教示范市”。

  第四节   切实维护边境和谐稳定

  依法加强边境管控。全面推进边境管控防范网络建设,加快完善界河整治、人民防空基础设施、边境巡逻路、边境物理隔离和监控等边海防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联合管边控边工作体系,建立防恐反恐工作机制,推动与越南芒街维稳合作,严厉打击和防范“三股势力”破坏行为。加强信息收集和社会稳定形势研判,落实反走私综合治理常态化机制,加强边境管控基础设施和技术控边手段建设。

  深化国防教育。全面开展边海防宣教活动,把国防意识纳入干部培训和学校课堂内容,深化乡村边境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积极推进军民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实施“爱民固边”战略,落实镇、村两级反恐、禁毒和反走私综合治理责任,广泛发动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巡逻防范,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第七篇 改革创新发展 释放体制机制新活力

  第十九章 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

  全力推进改革先试工作,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财税、投融资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沿边金融、园区管理等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第一节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兴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支撑点,推进东兴市跨越发展,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微观事务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增强地方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市行政审批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次管理、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实施行政许可事项“一站式”管理和审批,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整合业务交叉、实行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不断规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行审批项目、条件和程序向社会公布,推行“阳光审批”。规范中介服务,促进放管结合。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推进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实施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及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不动产登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清理和整合前置审批事项,做好串联改并联、零散改集中、前置改后审工作,建立并联审批信息化系统。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市镇村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完善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城乡村社区治理机制。加强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推进公务用车制度、行业协会与行政机构脱钩等改革,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第二节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和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积极落实国家税费等重大改革举措,深化国库管理、政府采购监督和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动态预算执行监控体系。推进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下放政府投资审批事项,做好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积极推广PPP模式、特许经营。支持企业利用项目融资(不含融资平台公司)和融资租赁、信托平台、保险资金、民间资金及战略投资方式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企业。提升市开投公司、城投公司融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建立沿边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改革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发展网络金融,服务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现货中心和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推进扩大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争取开辟境外资本设立外资股本基金、合资股权基金的绿色准入通道,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在东兴试点。争取中国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商务部等支持,允许在跨合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境外投资,允许在跨合区内就业并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在金融机构开立非居民个人境内投资专户,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境内投资。设立人民币投贷基金,开展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和海外贷款业务,通过股权投资、海外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

  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人员机构、开发建设模式、薪酬待遇、考评机制等方面,探索改革园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实行差别化管理,重新调整园区区域,明确各园区发展定位。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执行出地出让金预收制度。创新园区运行机制,推行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的产业园区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增强园区投融资开发能力。出台财政、税收、土地等园区优惠政策,破解园区发展难题,释放园区发展潜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推进医事服务费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推进人民医院与区内外品牌医院及卫生专业机构合作,确立医疗服务援助、技术协作新模式。推进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人民医院设立东兴国际医疗分院。制定医院高级职称医学专家柔性引进机制。探索市域内医联体服务模式,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统筹资源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巩固发展新农合医疗制度,保持新农合参合率全覆盖,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10倍以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普通门诊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切实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等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降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第三节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土地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行政区划体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开展“六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鼓励农民以转让、转包、质押、租赁、置换、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合作社,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代为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探索农民宅基地置换新方式。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行”,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推动“三农”保险发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涉农资金投放,构建政府财政、银行信贷、保险资金共同参与的资金支持的框架。健全农村支付体系,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推动金融IC卡与社保卡的融合。完善农村信用信息体系,推动农村信用“四级联创”工作。探索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初步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第四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努力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提升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为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更多便利。支持非公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非公企业争创知名品牌。维护非公经济合法权益,设立非公经济侵权投诉中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破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企业在投融资、科研项目申报、技改贴息以及税收、土地、水电利用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开拓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等新领域建设。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流通中介组织,成立一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非公企业的技术指导和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在东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商品专业市场、非公经济产业园区,引导非公企业招商向边境贸易、进出口加工、商贸物流、跨境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实施非公有制强优企业培育计划,落实小微企业支持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产品、品牌生产模式创新,促进非公经济集约发展。到2020年,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以上。

  第二十章   加强法制建设和民族团结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重公平正义,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坚守底线,为民族团结繁荣进步保驾护航。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配套立法,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和监督执法的途径。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推进基层民主法治改革。强化农村、居委会民主法治建设,强化镇行政执法机构、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建设。依法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三公”经费、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深入开展共识教育,同心实践等活动,打造东兴统一战线“同心”品牌。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切实履行政府依法行政职能。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深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和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打造具有边海特色的法治文化,营造全市各族人民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法治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权力制约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司法,完善人权司法保障机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积极创建“平安东兴”,加强全市网络化管理、重点人员管控、密集场所管理及网络监管建设等工作,加大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继续巩固“百县千乡万村创建无邪教示范工程”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网格化管控,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水平。优化行政执法运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配套制度,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城乡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完善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加强信访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推广“一站式”服务工作经验。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坚持依法治市,彰显公平正义。

  第三节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任职回避制度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有关规定,加强对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无配偶而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

  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和责任追究、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履行用人职责离任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完善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动督查机制,加强对主要领导在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落实市管干部廉政谈话提醒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抽查核实。强化民主监督,完善政协参政议政的工作制度,支持政协委员对全市重点工作开展视察、评议等民主监督活动。加强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依法开展舆论监督,建立畅通的网络舆情传递反馈渠道。完善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

  第四节 促进民族团结繁荣进步

  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加大对京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落实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推动侨务工作发展。制定归侨、侨眷帮扶机制,发挥东兴华侨服务中心和海外联谊会作用,建立健全定期走访和华侨、归侨和侨眷信息互通的机制,建立侨情信息库,积极为归侨、侨眷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技术和智力服务,做好华侨新生代和归侨、侨眷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侨务工作,密切海外侨社联系,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责任担当,调整和完善经济调节政策,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开创东兴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把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发展计划中,落实到各项具体发展政策措施上,落实到各类发展建设项目上,落实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上,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规划任务有计划、有步骤落实。

  健全协调、监督及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强化重点专项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与纲要的衔接,保证规划协调性。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年度运行分析和中期评估,规划实施期间,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实际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积极做好规划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宣传,促使全社会了解规划和理解规划,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调整和完善经济调节政策

  制定并执行优惠促进政策。建立投资奖励机制,凡是属于重点产业发展范围的投资项目,列入年度计划,积极争取防城港市、自治区、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向上争取自治区所掌握的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贷款贴息资金、扶贫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国债资金以及外贸发展基金、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向重点产业发展投资项目实行扶持;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规定,以社会引资奖励标准奖励投资重点产业的国内外投资者。

  灵活运用经济杠杆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认真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家发布的产业政策、投资管理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土地管理政策、外经外贸政策、资源环境管理政策等,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在权限范围内,制定经济调节政策措施,在市场主要发挥作用的领域,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重点,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配置资源,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维护正当竞争。政府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运用公共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支出,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增加社会发展、社会保障、扶贫济困、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公共危机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第三节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实施规划的重要抓手和实现规划的重要保证。对规划提出的“一带一路”项目、跨合区建设项目、新兴产业、农业农村、城镇发展、基础设施、服务业、社会民生、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开放合作等项目,按轻重缓急依次逐年提出年度项目建设实施计划,落实建设责任,加强前期工作,完善推进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加快项目开竣工,进一步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坚持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完善目标责任制和项目选择、滚动、责任、激励工作机制,抓好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为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提供保证。

  附表:东兴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二五完成

  十三五任务

  指标

  属性

  2015年数值

  年均增速

  2020年预测值

  年均增速

  经 济 发 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5.6

  12.6

  160

  10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万元

  5.6

  10.8

  8.8

  7

  预期性

  财政收入

  亿元

  13.7

  17.9

  21

  9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16.8

  19.9

  205.8

  12

  预期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25.3

  5.5

  43

  4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28

  32.3

  268

  16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2.4

  14.5

  39.4

  12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8.1

  21.3

  100

  29

  预期性

  旅游总收入

  亿元

  48.2

  37.6

  130

  22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9.4

  -

  ≥75

  -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52

  -

  ≥57

  -

  约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6

 

  预期性

  民 生 福 祉

  常住人口

  万人

  15.5

  1.8

  18.1

  3.1

  预期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7

  10.8

  4.2

  9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3.5

 

  约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2(五年累计)

  3(五年累计)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2

  -

  ≤5

  -

  约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人

  3914(五年累计)

  2664(五年累计)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8

  -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套

  1077(五年累计)

  2370(五年累计)

  约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1.9

  10

  ≥2

  -

  预期性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张

  16

  -

  35

  -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

  岁

  79.1

  -

  ≥80

  -

  预期性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十二五预测完成

  十三五任务

  指标

  属性

  2015年数值

  年均增速

  2020年预测值

  年均增速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7

  -

  ≥2.2

  -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6.3

  -

  ≥3.5

  -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

   

  ≥48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2

  -

  13.5

  -

  约束性

  互联网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50

  -

  ≥80

  ≥85

  ≥80

  -

  预期性

  生态文明

  耕地保有量

  公顷

  5589

  -

  5483

  -

  约束性

  新增建设用地规划

  公顷

  1131

  -

  1200(五年累计)

  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吨

  103.5

  -13

  控制在防城港市下达目标范围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万元

  0.4495

  -2.6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1.11

  -2.6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吨

  3253

  -2.7

  约束性

  氨氮排放量

  吨

  215

  -9.1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

  1450

  6.51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量

  吨

  352

  -24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56.1

  -

  ≥57

  -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102.2

  -

  ≥113

  -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其中:PM2.5浓度下降

  %

  %

  100

  -

  -

  -

  100  -

  ≥-6(五年累计)

  约束性

  地表水质量

  其中: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劣V类水体比例

  %

  %

  100

  0

  -

  100

  0

  -

  约束性

 
标签:
 
? 2009-2017 东兴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纠错网站导航
 
主办:东兴市人民政府 管理维护: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东兴市兴东路281号 邮编:538199 电话:0770-7665030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08号  桂ICP备11003786号  网站标识码4506810001